第12章 大汉将军

1、明代的将军分三种

拙著《张居正》中,写到李太后出紫禁城往昭宁寺敬香一节,有“大汉将军为前驱”之语。细心读者问我,何为大汉将军,这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官员?

明代的将军之设,比之今日要复杂得多。今日部队的将军,仅以上、中、少三级区别。虽海、陆、空兵种不同,但将衔统一。明代则不然,凡称将军者,须得看前面的定语,否则,很容易张冠李戴,弄出笑语来。

明代的将军分三种。第一种是朱元璋的后代子孙的头衔。朱元璋当皇帝后,将自己二十四个儿子封为亲王,派往全国各地。我们今天知道的燕王、辽王、晋王、汉王之类的称呼,便是朱元璋儿子们的藩王称号。二十四个藩王,几乎遍布全国各地。但在选择藩地时,朱元璋规定浙江、江苏、云南三个省不准作为藩属。盖因江浙膏腴之乡,国家财赋重地,若于此设藩,则不利社稷。云南不设藩的原因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。今日的云南,因其多民族杂居而神奇、丰富,加之山水瑰丽,是游人们心向往之的胜地。但在整个明代,云南却是中国最为闭塞的地方。凡充军云南者,是流徙罪中最为严厉的处罚。因大礼案得罪了嘉靖皇帝的状元杨慎,就是被流放到云南的保山而终身不赦。

2、镇国、辅国、奉国三类将军,全是朱家宗室成员

明代的分封制度取自前朝,受封的二十四王称为亲王。亲王的后代,长子可以袭封。非长子者称为世子,晋封镇国将军;其孙,授辅国将军;曾孙,授奉国将军。曾孙之子,授镇国中尉。以此类推,到了七代之后,这些天璜贵胄也并没有变成平民百姓。他们仍是登记在册的皇室后裔,而享受朝廷的财政补贴。

朱元璋之后的明朝皇帝,都沿袭这一晋封制度。到后来,由于封授的朱家将尉甚多,几乎已成了社会的一大公害。据《今言》记载,截止嘉靖八年夏五月的统计数字:宗室记载朱元璋后代在籍者有8203人。其中亲王30位,郡王203位,世子5位,长子41位,镇国将军438位,辅国将军1070位,奉国将军1137位;镇国中尉327位,辅国中尉108位,奉国中尉280位,未名封者4300位,庶人275位。这八千多人,都享受着朝廷赐予的庄田,多者上万顷,少者亦有数百亩。他们不但免税免差,而且所在地方衙门,还得无偿为其提供夫役。

所以说,镇国、辅国、奉国这三类将军,全是朱家宗室成员。他们依据各自的品级来享受朝廷给予的特权。

明代将军的第二种,是武官的职称。常言道文臣武将,各有品级。文官是九品十八级,最高的是正一品,最低的从九品。六部尚书,按其品级都是正二品。如果九年考满没有过错,可升从一品,再升正一品,内阁首辅创设之初,只是一个五品衔的位子,到了宣宗(明第五位皇帝)之后,权力渐浓,此后的首辅,都是正一品。内阁的权力,也在六部之上。文臣的晋升,一级级爬上来,诚非易事。如果一名新科进士步入仕途,一般要从九品官当起,这个九品官类同于今天的科长,所以叫九品芝麻官。如果任京职,到六部当一名六品主事,则属于中层干部,类似于今天各部的司局长,主事既可以是从五品,也可以是六品。主事之上,依次是员外郎、右侍郎、左侍郎、尚书。官员的考察,京官是三年一次,三年中无任何过错者则可升一级。照这么算下来,新科进士想升至尚书,最低要21年时间。当然,这只是常例,法外超升的人也不在少数。如嘉靖三年,南京兵部六品主事张璁,因为大礼案得到世宗皇帝的赏识,竟一下子提到内阁担任辅臣,一年后又当上首辅,这个速度,就是今天所说的“火箭干部”。

3、武官的晋升,几乎很难见到“火箭干部”

可是武官的晋升,终明一朝,几乎没有见到一个“火箭干部”,这大约是武官离政治比较远,很难搭便车。武官授衔,如果够得上将军的级别,初授必定是骠骑将军,这类同于今天的大校升职,不可能跳过少将直升中将一样,骠骑将军当了一段时间(最短三年),升授金吾将军,再往上,就加授龙虎将军。一般各地的总兵(相当于今天的各大军区司令)到最后都是龙虎将军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总兵官都授龙虎将军。明代的战事,一般都发生在北方。我们经常在明史中看到“北方九边”的提法,这九边,是指九个镇守边疆的总兵级的军事单位。九边的总兵,授将军衔,则有征南将军、镇朔将军、平羌将军之类。观此称谓,则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功能性。

以上三类将军称号,虽然名目甚繁,但只要弄懂了,倒也线条清楚。但是,本文要谈及的大汉将军,与上述三种,又有天壤之别。

大汉将军的选拔和管理,由兵部职方司负责。选拔的首要条件,既不是战功,也不是资历,更不是文凭,而是必须身材魁梧、五官端正。按明代的说法,选来的这些美男子的用途是“以充朝仪”。凡朝廷举行大朝会,皇帝驾临正殿,或接见外国使节,或参加晋封仪式,或举行祭祠大典,大汉将军们就会身穿镶金的介胄(凯甲的一种),手执金爪、铁钺、龙刀、凤剑,列队在丹墀上,皇帝御座的两边。底下的使节或大臣,眯眼儿瞅上去,见一色的威武伟岸的美男子,簇拥着万乘之尊,心下先已被震慑。临到出班奏事时,便免不了战战兢兢,莫敢仰视。

以上种种,属于大朝,为国家大典。皇上逢三、六、九日御文华殿或会极门接见群臣,称为常朝。逢常朝日,大汉将军一等者,身穿明铁介胄,列队门楣间。次等者,列队在御道左右及文武百官班后,相向握大刀,皆目不转睛,表情严肃。

若皇帝出紫禁城,或临田郊祀,或听讲太学,大汉将军随銮驾出入扈从,负责沿途的警跸与宿卫。凡此等差事,皇帝必指派一名皇亲国戚中有侯、伯、都督等爵位的人,临时充当大汉将军们的指挥官。

由此可见,大汉将军与唐宋两朝的御林军相近,又不可完全等同。因为明代皇帝的出行,负责保卫工作的,主要是金吾卫和御林军。而大汉将军的管理权不属于金吾卫,而在兵部职方司。其主要职责不是负责保卫,而是“以充威仪”,它的作用,近似于国家的仪仗队。

这么一说,就知道大汉将军的称谓非常贴切,说到底,他们不是将军,而是大汉。

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,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