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坑我的爹第九节太极

书里面夹的原来是道家的平安符,居然是刻画在一块白玉牌上的,玉石的颜色呈青白色,系着一段明黄色的缎带。

一般的道符基本都是纸质的,玉石和金属类的也有,比较少。

平安符也是属于符咒的一种。

古时民间传说,士兵在战场上佩戴此物就能刀枪不入,大杀四方,且保证自己安全。

同时又有说法: 平安符即护身符,两者含义一样,都是求平安保肉身保精神。

老道长依然把道符夹进书里,然后递给了昱言。

昱言都愣在了当场,乱走进来了喝了杯茶不说,居然还被人送了道符。

看样子还是比较贵重的物品。

老道长只说了几句话:“此物贵重,道门秘宝,切不可轻易示人,一定要常年佩戴才有灵验。你和道门有缘,他日自有应验!”

然后就开始闭目养神了。

昱言当下恭恭敬敬的捧了书,弯腰鞠躬连说谢谢。

然后出了门也不看别的地方了,直接快步去竹林找老爹。

果不其然,老爹正在竹荫下歇凉。

老爹听完也是有些目瞪口呆,臭小子居然有此机缘,在此福地获赠了平安符。

自己也算是器宇轩昂,玉树临风,风流倜傥,也经常扶老太太们过马路,居然没有自己什么事。

身入宝山而空手而归,要不是是自己儿子获得,自己怎么也要上去抢夺了。

亲手把玉牌挂在昱言脖子上,嘱咐小心保管就翻看了几页书本,然后两人继续往后山走。

匆匆忙忙的,父子二人在后面走马观花转了一圈,便匆匆忙忙的开路回家了。

回家剩余的几天里,昱言大吃大喝,体重直接比原来飙升了5--6斤。

不过在这几天里,也有好事发生。

那天早晨去吃完了卤汁凉粉,走捷径步行路过长乐公园的时候,在公园里面看到了一大群人在练习太极拳。

舒缓飘逸,轻柔自然。刚柔并济,顿挫起伏。

走着走着就不约而同的停下来观看。

听着前面音响里面播放的太极拳音乐和口令,知道了他们正在打杨氏太极拳。

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,柔和缓慢、舒展大方,速度缓匀,刚柔内含、深藏不露、轻沉兼有。

昱言看着,觉得很是好看,看着领头的老者一身白衣,动作娴熟自如。

忽然脑海里灵机一动,不由得自己跟着也练习起来。

一开始有一些生疏,但是,跟着老者的动作越来越熟练,已经没有了动作生硬的感觉。

越打越熟练,最后甚至都不用跟着前面的老师傅学习。跟着脑海里的领悟自然而然的就打出来了拳法。

越打越觉得脑海里的领悟越深刻,体现在动作上也显得有了功力。

动作如轻若重,圆转如封似闭。

据说太极拳传自张三丰真人。

张三丰,辽东懿州人,道号三丰,生于宋末。

身高七尺,鹤骨松姿,面如古月,慈眉善目,修髯如戟,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,手持佛尘,日行千里。

洪武初,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,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,又入湖北武当山,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。

一日在屋诵经,有喜雀在院,其鸣如争论,真人由窗视之,雀在柏树,如鹰下观,地上有一长蛇蟠结,仰视,二物相争,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,长蛇摇首微闪,躲过雀翅,雀自下随飞树上,少时性燥,又飞下翅打,

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,仍作盘形,如是多次并未打着,后真人出,雀飞蛇走,真人由此而悟。

以中国传统儒、道哲学中的太极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,集颐养性情、强身健体、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,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,中医经络学,

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、柔和、缓慢、轻灵、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。

1949年后,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、表演、体育比赛用途。中国改革开放后,部分还原本来面貌;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、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。

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,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、杨式、武式、吴式、孙式、和式等派别,各派既有传承关系,相互借鉴,也各有自己的特点,呈百花齐放之态。

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,流派众多,群众基础广泛,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。

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。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,历史悠久、自然风光秀美、文化底蕴深厚,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、水城、太极城。

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、身法中正、动作和顺、平正朴实、由松入柔、刚柔相济,一气呵成,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。练法简洁,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,故而流传最广。

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,滔滔不绝。此动作之完成,乃下一动作开端,绵延相续。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。

这种大松大柔,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,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,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。

国学大师张义尚认为太极拳是 " 劲沉脚底的松沉圆转运动 "。

惜当今社会,各种简化太极拳,竞赛套路的流行,太极拳逐渐演化成体操和体育比赛项目,传统太极拳之真貌,几乎难以再现。

只有那些一脉相承的传人,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种高明的拳术。

昱言脑海里的太极拳法,还是有些不一样,有些越发的明朗起来,以至于打到后面的简化太极拳24式,昱言就停了下来。

脑海里顿时出现了太极拳论。

太极拳论云:此全是用意不用力。

练太极拳全身松开,不便有分毫之拙劲,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,圆转自如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?盖人身之有经络,如地之有沟壑,沟壑不塞而本行,经络不闭则气通。

如浑身僵劲满经络,气血停滞,转动不灵,牵一发而全身动矣。若不用力而用意,意之所至,气即至焉,即意到气到,如是气血流注,日日贯输,周流全身,无时停滞。

久久练习,则得真正内劲,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:“极柔软,然后极坚刚”也。

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,臂膊如绵裹铁,分量极沉;练外家拳者,用力则显有力 不用力时,则甚轻浮,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。

不用意而用力,最易引动,不足尚也。

终于学到了老爹给自己选的44技能之一了,没有想到第一个领悟的是太极拳。

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,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