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一群在负责打捞出坠入江中的“神鸟”爪子后进行修复时,又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:
在爪子原位的右侧,有一个近一平方米左右的空间,其平面岩石上刻着一行字:永明十一年春。
从凿痕的笔法来看,这行字是青铜器或铁器所刻。
难道说“神鸟”不都是一万五千年前的工艺,还经过更高文明时代的加工?
永明十一年春是什么意思?
如果有后人加工,究竟又是何人的杰作?
带着这些问题,姜一群查阅了无数资料,请教了多位知名学者,都未能解开这个谜。
最后,他在茅山的清虚道长处,才得到了答案。
道教中有各种门派,其中茅台宗就是以茅山为祖庭,续上清派而形成的新道派。
开创者为上清第十九代宗师陶弘景。
陶弘景有位爱徒叫恒清,号清远。
他著有一本《清远杂记》,为后代茅山派掌门代代相传。
此书主要记载了陶弘景修道前后的奇闻逸事。
其中有一段为姜一群指点了迷津:
(南朝梁武帝)永明十一年春,陶弘景在入茅山前曾暂居凤山。
他在凤山的北麓见到江中岛礁松寥山,形似凤凰展翅,突发奇想,遂请当地石雕名匠张公,欲对它精雕细刻,拟选择此处作为修炼之地。
孰料张公刚雕至第七日,一只“凤翅”骤然断裂,一声怪叫之后,坠入江中。
据说那溅起的江水在空中停留了许久,才像天女撒花似的落了下来。
陶弘景方知此乃神物,不可妄动,自己无意中已经冒犯,及时收手,也许有救,若再一意孤行,必遭报应。
因此,他朝着凤翅断裂的方向,跪了一天一夜,遂离开那里到茅山隐居。
他在松寥山的这一举动,可能是导致自己最终未能像三茅真君那样羽化升天,而只能通过尸解(遗弃肉体而只保留元神的一种成仙方式)的一个因素。
为彻底解开这个谜团,肖梦龙还带着姜一群请教了凤山定慧寺的明觉方丈。
明觉方丈给予了认真指点。
根据史料记载,陶弘景确实在永明十一年(公元493年)正式拜表辞职,入茅山修炼,那年他三十七岁。
可在入茅山之前暂居松寥山,此事没有正式文献记载,只有高僧口口相传。
据说,陶弘景十岁时读完葛洪的《神仙传》,就有意隐居修道。
他长大成人后,游遍名山大川,特别钟情于山水之中,每遇一处不可思议之景,总以奇特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足迹。“永明十一年春”很可能是陶弘景所刻的一种记念方式。
他请石匠加工“凤翅”,可能正是出于这种心理,抑或他本有意在凤山修炼,因冒犯了神物而遁入了茅山。
在从凤山回来的路上,肖梦龙对姜一群说:“对陶弘景雕琢‘风翅’的目的不能完全明白也无所谓,因为对于古人的偶然之举,后人总会有各种诠释,这些诠释并不一定与历史事实相符。
关键的问题在于,他这一举动将史前最古老的文明,掺入了南朝名士的加工成分,‘神鸟’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否要打折扣?”
姜一群说:“这也不见得。我们不能欺骗而要如实地告诉所有人,特别是叶雨菡女士,‘神鸟’及与它相关的史前文明,主体设计和绝大部分雕琢,产生于一万五千年之前,但也有少部分经过了道教名士雕刻的。
道教历史源远流长,道学的始祖黄帝距今五千年。如再追溯到创造阴阳八卦图的伏羲,则又要上推约两千年。
道教信仰神仙,就必然有神仙居住的乐园。
而在这种乐园中,又常能见到凤凰的影子。据传说,火凤凰原是东王公的坐骑,冰凤凰则是西王母的坐骑。它们为救天下苍生于苦难,常降落人间。
陶弘景最终没有将凤山包括松寥山列入仙境名单,恐怕是对自已贸然加工松寥山神鸟一事有所回避。
因此,如能揭示出陶弘景人为加工这段历史,反而会增加‘神鸟’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可信度。”
肖梦龙说:“小姜,你的分析对我有启发。陶弘景在道教中的杰出贡献之一,就是创立了最完备的神仙体系。
他把神仙分为三阶、九品、二十七级。
三阶中‘尊’最高,其次为‘真’,再次为‘仙’。
三清(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)是他神仙体系中的最高境界。至于小说《西游记》和《封神演义》中的鸿均老祖、创世元灵等都是正宗的道教神仙体系中没有的,也是从不承认的。”
姜一群说:“肖馆长,没想您对道教的神仙体系研究得这么深。
我有一个猜想,在您说的‘三清’中,元始天尊又排名第一,它实际上就是开天劈地的盘古。陶弘景对元始天尊的创造,灵感是否来源于他所见到的最古老的祭坛‘神鸟’?道教的所有仙境,渊源也可能与此有关?”
肖梦龙说:“你的想象不无道理,但要让人信服却不是那么容易的。”
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,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