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四章 风云突变(一)

“鸟神坛”作为国家重点项目,在审批时引起了上层的争议。

上面决定派宋老来实地考察。

宋老首先是位国学大师,尤其是在历史学、哲学和古诗词方面颇有建树,可谓泰斗级的人物。

同时,他又是位老革命、老领导。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他先后三次被上级定为省部级人选,可他坚持要做学问,最后担任了某著名大学校长。

如今他虽年逾八十,早已离开了领导岗位,但因其许多学生都在高层重要岗位,比如说黄春江就是他的学生,所以,无论是在学界还是政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。

大概是出于对其资历、学问等多方面的尊重,二十年前国内就有许多人称他为“宋老”。

这次宋老来江河市视察,据说肩负着高层委托他对“鸟神坛”项目定调的使命。

还有一点不可忽视,他是江河市人。自“运动”结束后,他没有回过家乡。

主要原因是他在“运动”中被家乡羞辱过一次,可能因此耿耿于怀。

江河市领导班子为了迎接这位来头不小的宋老,希望他为本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“鸟神坛”项目的推进做些工作,在各方面作了精心准备。

六月初的一天,宋老终于来到了江河市。

令人费解的是,他选的是傍晚的飞机,到江河市机场时,已是七点多钟,华灯初上,星光闪耀。

宋老和他的随从人员被安排在国宾馆。

他的随从人员都是清一色的男性。其中有两位名字和身份保密,只知道他俩都姓肖,因此,暂时称他俩为“神秘二肖”。

国宾馆坐落在三面环湖的人工小岛上。

岛上翠竹茂林,花木扶疏,石径蜿蜒,疏朗雅致,既清静宜人,又便于保卫工作。

宋老小憩了一会儿,到八点钟左右,就被接到了一楼餐厅。

餐厅内有一张大圆桌,足可坐二十余人。

圆桌中间放着一大簇鲜花,主花为深红色的石榴花,这是经过精心选择的。

不知宋老出于何种考虑,他让四个随行人员都不跟他坐在一起,而是坐在旁边的一个小桌上。

参加欢迎宋老晚宴的人员为所有市委常委,还有市人大和政协领导。

展浩作为特邀代表参加。因为他不仅是“鸟神坛”的发现者之一,还是市政府该项目的顾问。

姜一群则因级别太低而无缘参加。

宋老在主宾席上坐定后,大家才纷纷入席。

宋老虽是耄耋之年,须发皆白,但神清气爽,思路和口齿清楚。

他坐下后首先指着他最喜欢的石榴花发挥开来:

“据说,在希腊神话中,天帝宙斯的妻子赫拉是一位主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,她的右手执着鸟杖,左手托着一只石榴,这石榴就代表了她所拥有司掌子孙繁衍的神权。

嗯,大概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把石榴引进的。

在我国,它一进来就备受尊重,享受的礼遇比我高多了。

嗯,汉武帝在修上林苑时,内育石榴十株。从此,历代皇家御苑中多有栽培。”

众人见宋老说话如此精神抖擞,饶有风趣,心情都放松了下来。

张富春代表四套班子向宋老作了热情而简短的欢迎词。

宋老听后说:“你只代表四套班子还不够,还要代表江河市人民,我同这里的人民不仅是乡亲,而且在战争年代是鱼水之情、生死与共的,我忘不了他们。”

接着,他要求不要搞什么程式化的东西,谁都不要到他身边敬酒,要敬就在原位,报个名字就行了。

并且任何人只能敬一次酒,这样既有了礼节,又免掉了俗气和混乱。

宋老发了话,大家只得依嘱而行,按位次循序向他敬酒。

宋老不管是谁对他敬酒,都点一点头,举一举杯,抿上一口,至于这一口到底有多少,谁也不知道,只有他自己把握分寸。

按平时的习惯,宋老每天晚上都要喝上一两白酒,说是为了舒筋活血,增强活力,防止老年痴呆。

这次他特地交代,别的酒一概不喝,只喝本地产的江河特酿,这种酒他在战争年代与老百姓喝过无数次,喝得痛快,江河市领导不敢违拗他的意愿。

宋老与众人一边喝酒,一边谈笑风生,其情浓浓,其境融融,席间他还不时询问老百姓的生活状况。

根本就感觉不到他对“运动”遭遇的记恨,不知他是刻意回避而是胸襟宽大而淡忘了。

宴会大约进行了近一个小时,宋老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,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一会儿,然后对大家说:

“同志们,饭前我说小憩,其实是要完成飞机上即兴创作的一首词,这也是为了不负诸位所望。

本应用毛笔抄写下来挂在墙上,但因时间太紧,我只能在此向大家吟诵一下了。”

永遇乐.云中吟

万朵莲花,无边轻絮,空里飘起。远翥高翔,凌云鼓翼,南北东西矣。十洲四海,三山五岳,看我驭风而至。步悄悄、琼楼桂阙,一轮晓月天际。

天边蜃楼,人间海市,今世饱经云水。风景妖娆,前路蜿蜒,梦里人迢递。银河辽阔,孤帆来往,不见瑶池仙吏。云中行、餐风饮露,壮余浩气!

大家齐赞宋老的词写得好,当然每人的赞语各有千秋。

宋老哈哈一笑,道:“诸位,你们的赞声可以停停了,因为我即使写得狗屁不通,你们除了吹捧,还是吹捧。

至于哪里有瑕疵或谬误,你们即使看出了也不敢说,那就索性不要品评了吧。

嗯,我在这里向你们公开一个秘密,这次为什么我要乘飞机?为什么要把词的标题定为‘云中吟’?

这就是要证明:我现在虽是无官一身轻,但还不服老,心中还装着天下,装着人民。

这次回家乡,也可能是我此生最后一次,我对大家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接待深致谢意。”

刘化元站起来说:“宋老,您是八十岁的年龄,五十岁的身体,三十岁的思维,这次绝不是最后一次,大家都盼您来得越多越好。”

宋老喝了口茶,清清嗓门继续说:“有人告诉我,这次你们为了欢迎我,让我高兴,有不少人填了词,且希望我即兴点评,我听后心里很不好受。

试问一下,你们之中有几个能熟练填词并懂得宋词风格的?为什么要把精力用在我这个退休人员的个人爱好上?此风万万不可长!”

餐厅里顿时气氛凝重。

宋老稍稍顿了一下,也许感到自己刚才的口气太严厉了,便缓和了一下情绪,说:“当然,我知道你们之中也有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。那我考你们一个问题,为什么唐诗会发展到宋词,且宋代词的成就远超于诗?”

这时,整个席间鸦雀无声,有的垂下头,有的眼光扫视着别人的表情。

“我来抛砖引玉吧。”说这话的人是刘化元。

话言刚落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身上,这目光中有赞赏的,有惊奇的,也有妒忌的。

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,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